查看: 4947|回复: 7

历代风水宗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9 2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风水宗师

三国占筮术士管辂

晋代风水鼻祖郭璞

唐代形派大师杨筠松

宋代相地名流赖文俊

明代传奇人物刘基


(二)相地名人

历代相地师一览表………
时间 人物 事迹
商 盘庚 相殷地
局 公刘 相?地
周 古公宜父 相岐地
周 周公 相洛邑
战回 樗里子 《史记》说他能预测生后事
秦 朱仙桃 作《搜山记》
汉 青乌子 作《葬经》
三国 管格 《二国志》说他善卜地
晋 郭璞 作《葬书》《锦囊经》等
晋 陶侃 作《捉脉赋》
晋 韩友 能图宅相冢
隋 萧吉 作《宅经》等
隋 舒绰 为宰相杨恭仁卜葬地
隋 临孝恭 作《九宫五墓》
唐 李淳风 作《阴阳正要》
唐 张燕公 注《葬书》
唐 司马头陀 作《水法》,为同庆寺择地
唐 刘白头 作《海底限》
唐 浮屠泓 为张说卜宅
唐 陈亚和 湖广黄州人,作《拔沙经》
唐 杨筠松 作《疑龙经》等
唐 曾文? 宁都人,作《阴阳问对》等
唐 范越凤 缙云人,作《寻龙入式歌》
唐 厉伯韶 宁都人
唐 刘淼 传倒杖法
唐 丘延翰 闻喜人,传《海角经》
唐 廖禹 宁都人,作《穴法》等
唐 孙世南 宁都人
唐 卡则巍 作《雪心赋》
南唐 何溥 作《灵城精义》
末 唐九仙 会昌人
宋 陈抟 在华山传术
宋 胡矮仙 作《至宝经》等
宋 张子微 作《玉髓经》
末 谢子逸 作《三宝经》
末 蔡元定 作《发微论》
宋 刘七碗 会昌人
宋 丁应之 宁都人
宋 丘公亮 南丰人
宋 刘景清 兴国人
宋 刘应宝 兴国人
宋 刘谦 上牢入,作《囊金最宝经》
宋 刘见道 云都人,作《乘生秘宝经》
宋 谢和卿 作《神宝经》等
宋 吴景鸾 德兴人,作《理气心印吴公新解》
末 张鬼灵 在钱塘江一带相卜
末 冯怀古 遂宁人,善辨山水
宋 孙伯刚 宁都人
末 傅伯通 镕兴人,相临安
宋 邹宽 属于廖金精学派
宋 徐仁旺 白云山人,奏请迁定陵
宋 王? 作《心经》等
宋 孙晤 善于相墓
宋 达憎 吉安人,作《天元一?》
宋 胡舜申 作《地理新法》
宋 刘子仙 云都人
宋 萧才清 云都人
宋 廖信甫 吉州人
宋 刘云上 上牢人
宋 厉伯韶 在福建相地
宋 刘潜 南康人,作《地理诸说》
元 郑谧 作《地理葬书集注》
元 赵访 作《葬书问对》
元 朱震亨 作州〔水问答〕
元 梁绕 德兴人
明 张宗 洪武年间为朝廷相地
明 日讲憎 在纫县—带卜墓,创元运说
明 非幻和尚 宝陀寇住僧,相天寿山
明 周仲高 洪武年间相城邑庙宇
明 刘用寅 金溪人,为自己卜墓
明 梁仲宁 腾县人,为成祖相地
明 杨宗敏 新昌人,隔十里便能点穴
明 廖均卿 卜建天寿山
明 游朝宗 婺源人,卜建天寿山
明 裴士杰 永乐年间预修《大典》,负责术数类
明 徐拱 钦天监监正
明 卜梦龙 为人相地不受谢
明 杨院使 金溪人,精研相地
明 吴仲宽 江西人,卜地如神
明 骆用卿 余姚人,相永陵
明 曾明易 不为权贵相地
明 谷宗纲 精青乌家言
明 陈后 钦天监博士
明 徐善继 搐兴人,作《人子须知》
明 汪朝邦 给自己相墓
明 江仲京 婺派人,与兄抱日、东北为委东三创
明 江立本 婺源人
明 吴月州 太平府人,乡民推为张宗道之亚
明 周诏 上饶人,轻财好义,精通脉络
明 李邦样 婺源人,精通阳宅
明 李景溪 婺源人,作《阳宅秘诀》等
明 洪善祖 桂林人,自营吉地
明 徐?学 作《堪舆记纂》
明 毕宗义 能相地下之物
明 陈复心 作《阳明按索》
明 甘霖 作《地理秘窃》等
明 蒋平阶 作《水龙经》等
明 黄复初 作《穴部》等
明 朱权 作《地理正言》等
明 李预亨 作《青乌绪言》
明 萧克 作《儿水忠肝集摘要》
明 赖从谦 作《石函平沙玉尺经纂》
明 罗明祖 作《地理撤绪》
明 李国木 作《搜玄旷览》
明 朱彦修 作《风水问答》
清 赵榆森 作《罗盘解》
清 君有本 作《征验图考》等
清 ?冠道士 作《八宅明镜》
清 魏青江 作《宅诺指要》等
清 吴燕 作《阳宅撮要》
清 姚文田 作《阳宅辟谬》
清 张惠言 作《青囊天玉通义》
清 陈确 作《葬书》
清 张? 作《地理骊珠》
清 戴鸿 作《翻卦挨星图诀考》
清 邵嗣宗 作《葬考》
清 纪大奎 作《地理末学》等
清 端国瑚 作《周易葬说》
清 黄锡拨 作《地理真踪》
清 丁芮朴 作《风水祛惑》
清 王戴宣 作《慎终录要》
清 寇宗 作《菊逸山房山法备收》
清 张桂林 作《堪舆谱概》
清 孟超然 作《诚是录》
清 许楹 作《罔极录》
清 范鲲 作《蜀山葬书》
清 张朝晋 作《丧葬杂说》
清 洪抨 作《地理枝言》
清 徐迪惠 作《地理辩证图说》
民国 廖平 作《地学答问》等
天地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http://www.msy8.com/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2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占筮术士管辂


管辂是三国时山东平原的术士。他容貌丑陋,不讲礼仪,性好嗜酒,言谈无常。就是这么一个怪才,从小就喜欢仰视星辰,得人辄问星名,夜不肯寐,父母禁而不能止。他常说:“家鸡野鹊,犹尚知时,况于人乎?”每与小儿做游戏,就在地上画天文,人们叹为奇才。成人后,精通《周易》、风角、占相,远近扬名。

管辂善于推测阴宅怪异。有一次,他经过毋丘俭的墓地,倚树而叹:“林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讳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以备,法当灭族,不过二载,其应至矣。”后来,果然应验。管辂能根据墓地“四象”预言吉凶,后世风水师推崇他为祖师。

管辂能用占卦的方式说出墓中事。有郭恩三兄都患辟疾,管辂通过占卦推测他们的叔母墓中有“女鬼”,是郭恩等应受到的报应。郭恩三兄弟只好交待了过去的罪责。

管辂也能说出阳宅怪事。有个妇女得了病,请管辂筮之,管辂说:“你屋里西边埋有两个男子,一男持弓箭,主射胸腹,所以你心口疼;另一男持矛,主刺头,所以你头疼。”那妇女把地掘开,果有二男持器。

管辂还能占生死。刘奉林的夫人病了,管辂说:“到了八月辛卯日日中之时死”,后果如其言。管格根据自己的长相,推测自己的死期在48岁,后来,他果然只活了48岁。

社会上流传有《管氏地理指蒙》十卷一百篇,是风水术中的一部巨著,书前有管辂的自序。其实,这是伪托于管辂,不可尽信。

天地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http://www.msy8.com/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2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晋代风水鼻祖郭璞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属今山西省)人。《太平广记》卷13记载他“周识博物,有出世之道,鉴天文地理,龟书龙图;艾象谶纬,安墓卜宅,莫不穷微,善测人鬼之情况。”这些记载颇有些传奇色彩。不过,他这人确实是博学有高才,曾注《尔雅》、《三苍》、《方言》、《山海经》、《楚辞》、《穆天子传》。又写了不少诗词,代表作有《游仙诗》、《江赋》等,诗的主旨多是宣扬避祸、延寿、漫游神仙世界等情调,具有虚无飘渺的人生观。因此,人们称他为文学家、神仙家、训访学家。

不仅如此,民间传闻不少关于郭璞相术方面的故事,又流传有郭璞撰写的《葬书》(或称《葬经》)。《葬书》把风水术从传统的相地术中分离出来,对风水一词作了具体的解释,”全面论述了风水术的理论与实践,从而奠定了风水术的基础(参见本 书《文献篇》)。’于是,人们又称郭璞为风水鼻祖、相地术宗师。这里,先介绍晋人干宝在《搜神记》中记载的几则有关郭璞占筮的事情:

传说郭璞曾跟随庐江太守胡孟康打杂,爱上了胡府的一个婢女,于是作法巧娶其女。他将三斗小豆撒在胡宅周围,胡孟康第二天早晨恍恍榴榴地发现有数干人围其宅,急忙请郭璞占宅,璞说:“您家里不应畜养这个婢女,可于东南20里处卖掉,价格要便宜,这样才可逢凶化吉。”胡孟康信以为真,赶紧卖了婢女,郭璞暗地令人贱买此婢,携婢而去。行前,投符于井中,收回小豆。胡孟康一直不知是郭璞在作法,反而十分感激郭璞,到处宣传郭璞是相宅高手。

刘渊的将领赵固死了匹心爱的战马,请教郭璞该怎么办,。郭璞要他派几十个人拿竹竿向东行30里,搅打林草。这些人照此做了,得到了一只象猿的动物,这个动物在死马头上嘘吸了一口气,死马就活了,奋迅嘶鸣,饮食如常,众人皆以郭璞为神。

郭璞能够用《周易》占墓测病。当时扬州有个大官顾球的姐姐病了40年,请郭璞筮。郭璞筮得“大过”之“升”,就按照卦辞内容解释:“大过卦者义不嘉,家墓枯杨无英华。振动游魂见龙车,身被重累婴妖邪。法由斩招杀灵蛇,非己之咎先人暇。”这就是说,顾球的先人曾杀过一条灵蛇,导致“冢墓枯杨无英华”,使后人生病。顾球于是搜访家事,果如郭璞言,赶紧祭拜灵蛇,姐姐的病很快就好了。病好后,有数千只鸟回翔在屋上,天上呈现出云龙牵车、五色晃烂之景,人们都非常惊讶。

《南史.张裕传》记载,张裕的曾祖父张澄准备葬父,“郭璞为占地说:葬某处,年过半百,位至三司,而子孙不蕃。葬另醊丰富,超过凡人。另外,他善于总结经验,生前曾将筮验的60多件事汇编成《洞林》,作为占筮的借签,加上他秉性聪慧,巧智多谋,善于言辞,又得到高人的指点,终成正果。

最后,有必要说明的是,郭璞的事迹不可尽信,也不可完全不信。他根据生活中的各种迹象推测事情的结果,只合乎逻辑,是完全有可能言中的。有时,他先作一些模棱两可的预测,再做一些手脚,也是有可能的。他生前一定有许多事情没有占中,这些例子是不会流传下来的。因为人们神化他的同时,是不愿意淡化并贬低他的。凡是被人吹捧的人,总是越吹越神,以至分不清是人还是神。
天地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http://www.msy8.com/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2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形派大师杨筠松

杨筠松,《唐书》无传,宋代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其名氏。传闻杨筠松本名益,字叔茂,筠松是他的号,祖籍窦州(今广东信宜县),寓居江西,自称救贫先生。传闻他撰写了《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黑囊经》、《三十六龙》等书。《宋史。艺文志》载有“杨救贫《正龙子经》一卷”,当为杨筠松撰。唐僖宗封他为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管灵台地理事。唐亡后,他断发隐居,后死于虔州,葬于雩中药口。《葬书新注序》记载说:“在唐之时,杨翁筠松与仆都监,俱以能阴阳属司天监。黄巢之乱,翁窃秘书中禁术与仆自长安来,奔至赣州宁都怀德乡,遂定居焉。后以其术传里人廖三,廖传其子禹,禹传其婿赠武功郎谢世南,世南复传其子武功大夫海惠州巡检使永锡,遂秘而不授云。”由此可知,杨筠松的风水术是从唐代长安城传出,他在江西传授给弟子,弟子使风水术逐渐传播。

杨筠松到底写了那几本相地术书籍呢?

《月河精舍丛抄》载有丁芮朴的《风水祛惑》,其书对这个问题作了详尽的考证:“风水之术,大抵不出形势、方位两家。言形势者,今谓之峦体。言方位者,今谓之理气。唐宋时人,各有宗派授受,自立门户,不相通用。今考杨筠松书,不免有疑窦。《撼龙经》专言形势,分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星,《疑龙经》亦然,其所谓九星者,特取譬之假象耳。《汉书.翼奉传》有贪狼、廉贞之文,而非星名。王逸注《楚辞》有九魁,谓北斗九星之语,而不详其名。惟道书所有,与此俱同,盖龙经所本也。而《青囊奥语》有巨门、破军、武曲、贪狠;《天玉经》有贪巨、武辅;《都天宝照经》有辅星、贪狼;皆属方位,谓之挨星,又谓之元空。《青囊序》、《都天宝照经》所称罗经,皆主方位,而《撼龙经》云‘不比寻合格地罗’,曰‘不比’,曰‘寻常’,盖轻贱之词。高其悼曰‘杨公已明言非方位之说’,是也。《青囊序》言五行,凡四见。《青囊奥语》言五行,凡二见。《天玉经》言五行,凡十一见。而《撼龙经》云‘龙家不要论五行’,此皆显然舛异者也。《青囊序》云‘晋世景纯传此术’,《青囊奥语》云‘又见郭璞再出现’。不知郭璞葬书晚出,非杨所及见。又云‘颠颠倒,二十四山有珠宝;顺逆行,二十四山有火坑’,此元陈致虚之语,乃丹家修练之术也。又云‘太极分明必有图’,此亦宋以后之说,其依托之迹,即灼然可验。且杨筠松地理宗派,自宋迄明为人所道者,是峦体。则理气非杨学,略举数条,左证其伪。《文文山集》云:黄景文焕甫乃祖赣风水名述 也。大概焕甫之术,以为崇冈复岭,则伤于急;平原旷野,则病于散。观其变化,审其融结。意则取其静,势则取其和,地在是矣。其曰祖赣风水者,祖杨、曾之法也,此则明言传其法述是峦体矣。……又《直斋书录解题》载有《龙髓经》一卷、《疑龙经》一卷、《辨龙经》一卷,云皆无名字,多吴炎录以见遗。江西有风水之学,往往人能道之,即谢叠山所谓杨君南川诵杨救贫所著《三龙经》极熟者也。则《龙经》为杨筠松之书,尚是宋之相传之本。而《青囊奥语》、《青囊序》、《天玉经》、《都天宝照经》,考《宋史.艺文志》及晃公武、陈振孙两家书目,皆不著录,其为伪撰无疑。高其倬曰:‘世传杨公诸书,皆后人伪托,惟《撼龙》、《疑龙》二经是真书,’乃是先得我心之言。”

这就是说:社会上流传的托名于杨筠松的相地术书中,只有《撼龙经》、《疑龙经》是杨撰,这两本书是言形势(峦体)的。《青囊奥语》、《天玉经》、《都天宝照经》不是杨撰,因为这些书都是言方位(理气)的。这些书宣扬五行,而龙经轻视并否论五行;这些书在《宋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都不著录,说明是后人伪作;黄焕甫师承江西学派,黄是倡言峦体的。作为江西学派的宗师杨筠松,他的书籍当然是述峦体的。

令人质疑的是,托名于杨筠松的这些书籍,有的可能是杨从宫中窃出的,杨却以自己的名义传播,以致后人误以为杨撰;到底哪些书是杨撰,哪些是窃出的,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有必要说明的是:杨筠松是首倡形势之说的宗师,但这一派并不完全排斥方位之说。以相地术中的“五行”而论,两派都讲“五行”,但对“五行”有不同解释,甚至分出“大五行”和“正五行”。对此、,宋褚泳在《祛疑说》中有论述:“何为先子卜地,遍叩日者,就参地理之学,虽各守其师说,深浅固未易知。但二十四位之五行,亦有两说,莫之适从。自古所用大五行,虽郭璞 亦守其说,谓之山家五行。然先辈皆谓莫晓其立法之,因,既无可考之理,古今岂肯通用而不疑者哉?近世蒋文举只用正五行以配二十四位,壬癸亥子为水,丙丁巳午为火,一如三命六壬之说,自谓得杨松筠之学。”杨派在流传中,不断充实其他派别的学说,稍加改造,推演新意,使其学说更完备,更有诱惑力,因此,说杨派形势学说夹杂了方位学派的思想,是完全有可能的。

杨筠松适逢唐末动乱,携带风水书籍逃出长安,贩风水于江西,带出了一批术士,因此,风水术奉之为宗师,作为崇拜的偶象。
天地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http://www.msy8.com/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2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相地名流赖文俊

赖文俊是宋代相地术大师,他的生平事迹很混乱,颇难考证。传说他字太素,处州人,曾在福建的建阳县当过官,喜好相地术,于是弃职浪迹江湖,自号布衣子,世称赖布衣。

赖文俊撰有《绍兴大地八铃》及《三十六铃》,此书分龙穴砂水四篇,各为之歌。今佚。

《万姓统谱》卷97记载:“宋赖文进布衣善地理,注《四元天星》。”此处是赖文进,不是赖文俊。不知是不是音近而误,或许是两个人。

《天一阁书目》卷3有《地理大成》15卷,题宋采山伯谦赖文俊撰,明月潭山人柯佩编辑,内有序云:“宋布衣赖伯谦撰《催官篇》,新安汪信民既尝为之注。”《地理大成》是柯佩汇集诸书而成,因为《催官篇》置于首卷,故称赖文俊撰,并不是《地理大成》都是赖文俊撰。这里,赖文俊的字变成了伯谦,不知是两个人,还是搞混。

赖文俊在福建相地很有名声,《夷坚志》记载:“临川罗彦章酷信风水,有闽中赖先知山人长于水城之学,漂泊无家,一意嗜酒,罗敬爱而延馆之。会丧妻,命卜地,得一处,其穴前小涧水三道,平流,唯第三不长,如子孙他年策试,正可殿前榜眼耳。”其子邦俊挟十三岁儿在傍,立拊其顶而顾赖曰:“足矣,足矣,若得状元身边过也得。”所谓儿者,春伯枢密也,年二十六,廷唱为第二人。赖先知山人,大概就是赖文俊,如前所述,赖文俊在福建活动,弃官浪游,“先知山人”是他的别号。


天地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http://www.msy8.com/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2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传奇人物刘基



刘基(1311?375),字伯温,青田(今浙江青田)人。元朝元统年间进士。朱元璋起兵,刘陈时务十八策,受到重用。明朝建立后,诸如科举、刑法、乐礼等大典,刘参预制定。

《明史》有《刘基传》,从中看不出刘在风水术方面的造诣,但是,民间却流传许多刘有关风水的故事。明人撰写的《英烈传》记载,朱元璋定都金陵,是刘基相的地;建造的宫殿,也是刘基相的地。刘基卜筑前湖为正殿基址,立桩水中,朱元璋嫌其逼窄,将桩移立后边。刘基依此断言:“如此亦好,但后来不免有迁都之举。”明成祖后来果然迁了都,被刘基说中了,另外,《乐郊私语》记载刘基在海盐县与风水先生讨论中国的龙脉,认为海盐诸山是南龙尽处,是块风水宝地,但只有周公、孔子这样的圣人才可葬于此。

民间有刘基的《堪舆漫兴》流传,无序无跋,疑为后人托刘基之名而作。

刘基晚年不得意,与宰相胡惟庸不合,忧愤成疾,归里隐居,传说被胡惟庸遣医毒死。刘基在风水先生的’眼中是一位神机妙算的宗师,是风水术历史上里程碑似的人物。这样一位“神”人,不知怎么搞的,晚年竟然不走运,甚至被毒死,看来,风水是救不了人的。

刘基的思想有许多矛盾处。一方面,他相信天人感应,认为“人也者,天之子也”假于气以生”。他喜欢观察天象,预测人事,推算前后八百年的事情。另一方面,他又有无神论倾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气是物质。在《郁离子》一书中,刘批判了鬼神观念,揭露了迷信的欺骗性,指出“鬼神何灵,因人而灵。夫蓍,枯草也;龟,枯骨也,物也。人灵于物者,何不自听而听于物乎?”因此,对待刘基,我们应到具体分析,批判与肯定相结合,不可率尔否定之。


相地工具:表与土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做好本职工作,必须有方便而有效的器具。相地也是这样,没有工具,就不能准确地测定方向。我国早在上古就用土圭测量方位,战国时有了司南,汉代有了壬盘,宋代有了风水罗盘,明清还有量穴尺。土圭是用太阳光线测量方向,其它工具是利用指南针原理测量方向。郭璞《葬经》云:“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退尔。”可见,风水先生是交相使用这些工具。

测向工具,最早可追述到“表”。

殷商测量方向用“表”,根据太阳升降时的表影,就可以确定方向。甲骨文尚未发现“表”字,但用其他的方式表示。据温少峰等《殷墟L辞研究》介绍,有“桌“‘甲”‘Ⅰ”‘Ⅱ“‘士”等字形表示。“桌”是树立木竿以为箭靶,用为测影。“甲”即木柱上喘有交横木,相当于后世的华表,可用来测影。“ⅠⅡ”表示立

休,“士”像木棒插土之形,都可以用作观察日影;

周代流行用土圭。

土圭是先哲用以测日影、正四时、测度土地的器具。《周礼》一书多次提到土圭,说周代设立了各种职官分掌土圭。管理土圭的是典瑞氏,“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辨其名物与其用事……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使用土圭的分别是土方氏和匠人,“土方氏掌土圭之法,以致日景,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上执下木}以县,眡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

以正朝夕。”

土圭的用途,《周礼》也有记述,“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

土圭是怎样运用呢?前面“匠人”条已有说明,但颇费解释。“水地以县”,就是平整一块土地,作为水平面。“置势以县”,就是置一根木杆,“眼以景”,就是观察木杆的影子。“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就是确立圆规,测量日出日入的影子。“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就是白天依据太阳的影子,晚上依据极星,以测定方位的正确性。

唐来人为《周礼》作注疏,对土圭的用途也作过说明:在夏至日画漏半置土圭,审其南北;另立八尺之表,视其日影;表北得影若尺五寸,与土圭等,则为地中,可以建都。也用来测日至,如夏至日中,表影尺五寸;冬至日中,表影一丈三尺。

依上可见,土圭法就是在水平的地上立木杆,通过悬绳使 木杆垂直于地面,然后观察日出日落时木杆的投影,当两边投 影与以木杆为圆心、柱长为半径所画的圆的两交点连线,就是 正东西方向。在不同的季节,要不同的掌握土圭,并且还要与 星星的位置相参照,以确立正确的方位。

土圭法至迟在商代就产生了。甲骨卜辞中有“立中”一词, “中”,像一根杆子立在一块地的中心,孙治让在《墨子闲访》云:“立一为中,而量之四面同长则圜也。”日本学者贝家茂树认为,“立中”是将一个附有游的东西立在地面上的一种仪式。其状如目,其所在地是一块水平的口形或○形的地面之中心座标点,故曰中,其作用相当圭表测景的表;这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仪器,通过它可以测时间、量方位、定出于午线。(参见《科技史文集》第10辑)

土圭在周代是通用的仪器。《诗.定之方中》:“揆之以日,作于楚宫。”就是以木杆测定方向。

现在,在河南省登封县有个观象台,传说周公曾在此处测日影,定地中。观象台上有一块石碑,称石表,用以测日影。古人认为这里就是地中,称此处为“天地所合,四风所交;风雨所会,阴阳所和。”



天地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http://www.msy8.com/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2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堪舆部名流列传】-古今图书集成

在皇家编辑的《古今图书集成》堪舆部中,列举了诸多风水明师。
按朝代排列为:


樗里子
朱僊桃
青乌先生


郭璞
陶侃
韩友


萧吉
舒绰


李淳风
张燕公
一行禅师
司马头陀
刘白头
浮屠泓
陈亚和
杨筠松
曾文遄
范越凤
万伯绍
刘森
叶七
邵庭监
赖文俊
曾十七
苏粹明
丘延翰
方十九
张五郎
丁珏
濮都监
刘雍
廖禹
孙世南
李五牙
王应元
赖白发
李鸦鹊
钟可朝
曾道立
李普照
谢玠


唐九仙
陈希夷
胡矮仙
张子微
谢子逸
蔡神与
刘七碗
郑彦渊
刘子猷
丁应之
丘公亮
刘景清
刘应宝
苐予骧
王禄道
建心仙翁
刘元正
刘景明
刘谦
刘种桃
刘见道
谢和卿
刘云山
刘云峰
刘二郎
刘子仙
吴景鸾
宋花师
刘勾力
萧才清
廖信甫
李蓬洲
刘云岫
孙伯刚
刘潜
傅伯通
邹宽
徐仁旺
王伋
胡舜申
孙晤
达僧
铎长老


梁饶


张宗
幕讲僧
非幻和尚
周仲高
刘用寅
渠仲宁
杨宗敏
廖均卿
游朝宗
许国泰
裴士杰
徐拱
卜梦龙
杨院使者
吴仲宽
骆用卿
曾易明
谷宗纲
陈后
徐善继
汪朝邦
江仲京
汪本立
奚月川
周诏
李邦祥
李景溪
洪善祖
徐懋荣
毕宗义
天地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http://www.msy8.com/

213

主题

1588

回帖

4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43191
发表于 2009-11-19 2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基的思想有许多矛盾处。一方面,他相信天人感应,认为“人也者,天之子也”假于气以生”。他喜欢观察天象,预测人事,推算前后八百年的事情。另一方面,他又有无神论倾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气是物质。在《郁离子》一书中,刘批判了鬼神观念,揭露了迷信的欺骗性,指出“鬼神何灵,因人而灵。夫蓍,枯草也;龟,枯骨也,物也。人灵于物者,何不自听而听于物乎?”因此,对待刘基,我们应到具体分析,批判与肯定相结合,不可率尔否定之。 ]

这并不矛盾,而正好说明了刘基是一个朴素的唯物论者。天人感应指的就是天命,天命原本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一种时钟关系,是自然的,但对于一般人来说却是深不可测的,加上江湖人的吹嘘变得弦而且迷,就带有迷信的色彩了。

天命与鬼神是不同范畴的概念。这说明了刘基的“观察天象,预测人事”是对天命时钟的高水平的运用,这与“迷信”的“鬼神”是不同的,“天命时钟”是随日月星辰而不停运行的物质存在形式,属于物质范畴。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