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尝泥土找到数万口水井
为村民服务分文不收
据南国早报报道 20年来,他为村民准确找到了几万口井水,但分文不收。为这,有人说他是好人;但也有人说他是个“怪人”——基本不用什么仪器,看一下环境,嚼一下泥土,就能知道地下几十米深处是否有水。年近七旬仍然独身,家里陪伴他的,则是满墙的毛主席画像和一叠叠关于水的“报告”……
请他看井得排队预约
3月19日下午,“世界水日”的前3天。
记者辗转20多公里,才在玉林市福绵管理区成均镇一个叫岭肚村的村子里找到陈国南。当时陈国南刚从北流市一个农村帮人看井回来。他告诉记者,自己呆在家里的时间很少,一年就是春节有几天空闲,其他时间都是一个村接一个村地跑,去给人家看水井。成均镇党委的一位干部说,平常十里八乡找陈国南看水打井的群众比较多,所以要见到他得提前预约,“幸亏你们早两天就联系了,要是临时来的话,十有八九会扑空。”
在闲聊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陈国南放在客厅里的一部红色电话不时响起,从接听的内容听得出来,多是预约他去看井的。
农村找人干活也兴预约?见记者一脸疑惑,陈国南解释说,在玉林许多地方,打井找水是当地农民解决饮用水问题的主要途径,但要找到一个有丰富水源的水井,并不是那么容易。由于找他看井的群众多,且居住又分散,所以为节省时间,他往往要把有需要的群众,按不走回头路的原则,“一圈看过去,效率高些,预约是为心里有个谱”。
陈国南的忙当然还不止在看井方面。村民打井后的维护问题,现在更让他操心。“井水水质也要经常去查看的,水质差了要想法补救。”就这样,一边要不断地帮人看井,另一方面要搞好“售后服务”,陈国南每天都根据预约情况,在两条线上忙得不亦乐乎。
嚼泥找水十有九中
陈国南看井有两大怪,其一就是不收费。帮看一口井,专业打井队在当地收取的费用大约是50~100元(不包括打井费用),可陈国南看井从不收钱。记者在成均镇附近农村及岭肚村采访时,一些请陈国南看过井的村民均表示:“他不但不收钱,你送礼答谢他都不要呢。”这评价很快就得到了“验证”:19日下午5时,记者临离开岭肚村时,陈国南急匆匆地寻到记者采访所在地,把一袋水果放在门口就走了——那袋水果是记者送给他的“见面礼”。
一些年轻的村民对陈国南的做法颇为不解:有那么好的绝技,为什么不用来赚钱呢?在当地采访时,大多数村民都很惊讶于陈国南看水的“神奇”,他可以不用任何仪器,只需抓起一把泥土含在嘴里嚼几下,就能断定哪里有水,哪里的水质好——这便是陈国南看井的第二大怪。
福绵管理区政府一位陈姓同志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前不久,南宁至友谊关高速公路宁明段工地因为缺水施工,请来专业的打井队,用仪器探准了好几个地方,但挖了90多米深,硬是不见出水。后来经人介绍请来了陈国南,他环顾四周后,只奔一个地方,抓起一点泥土放在嘴里嚼后,说“你们试着打吧”——刚挖到80多米处水就冒了出来,附近工程的施工用水就这样给解决了。
岭肚村村民陈进来家的水井,也是陈国南“转了一圈没几分钟就相中的。”岭肚村村干告诉记者,自1985年陈国南开始看井以来,除了原有的几口老井外,该村90%以上的井都是陈国南“看”出来的。
陈国南看井“命中率”之高也让人称奇。据他自己称,天气好一点的6~10月份,由于视野广阔,能见度高,命中率几乎可达100%;雨雾天气命中率低些,大概就是80~90%——这样高的命中率,让不少专业打井队佩服不已。
不光是水找得准,陈国南的一些绝招也令玉林市地矿部门的同行惊讶——只需看上一眼泥土、矿石,他就可得出地下水所含的成分——有无毒素、是什么类型的水,这些判断与实际检测的指数相比,基本上是八九不离十。 家中贴满毛主席像
在村民们眼中,陈国南的生活也充满了神秘色彩。
“尽管与他同村,我们平常想见他很难。”与陈国南同村的一位村干说,陈国南家的大门“开得少关得多”,就算是回到村里,他也很少走大门,都是从侧门进屋,进了家就关门。而像陈国南这么有技术的人,年近七旬仍然一直独身,这在农村也让人捉摸不透。
记者到达陈国南家时,他也是开着侧门迎客。让记者惊讶的是,虽然没有女主人,但地板干净得像水洗过一般,让记者一行“不忍下足”。而客厅、厨房的桌椅摆设,整齐得让人以为是到了城里的家居示范店。在陈国南家的墙上,满墙贴的都是毛泽东的画像——几乎各个时期的都有。光是客厅就有多达13幅的毛泽东画像,大多数是用相框框住的。而他家的门联,也很有特色——横批是“党军门”,上下联是“党纪似钢铁军令如山峰”。
陈国南的卧室也独具特色。卧室设在二楼,重要资料都放在里面,但楼梯是“机动”的,要用时就从附近的厢房搬出,上楼后就将楼梯一起收回卧室,下楼时又放下——因为要拿资料,当着记者的面他几次重复这样的动作,让记者觉得既神秘又不解。
为什么不设个固定的楼梯?这样把楼梯搬来搬去不麻烦吗?陈国南只是笑笑,并不回答。“他好像还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陪同记者采访的一位村干说。
奇人原是地质专家
陈国南看水的本领如何得来,村民们了解得并不多,大家都觉得他很神奇,连成均镇的一些领导,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个人如何能光凭眼、嘴,就可知道地下几十米深处的情况?“我是学地球物理专业的,只不过原来是找石油,现在是找水罢了。”面对记者的疑惑,陈国南淡淡地说:“我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找水也是老本行。”说完,他还将自己的毕业证书和获奖证书拿给记者看。
原来,陈国南其实是一个地质方面的专家。1956年,他考上了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专业,1962年毕业后留校,在海洋物理勘探教研室工作。一年后,陈国南被分到了山东矿产厅(现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找石油”。受文化大革命影响,1975年12月陈国南回到玉林老家“当农民”。后来尽管原单位给他恢复了公职,但由于各种原因,陈国南再也没有“出山”。
在家乡,闲不住的陈国南一度搞起了农药研究。在研究农药的过程中,陈国南看到了化肥农药对水质的影响,但是很多农民并没有意识到这点,所饮用的水有很多都不合格。这让陈国南决定依靠自己的学识为人们寻找清洁的水源。
1985年,陈国南开始走上了“找水”之路,从此一找就是20年。陈国南告诉记者,在大学学习期间,他很大一部分时间就是和各类土壤打交道,研究它们的成分,以及它们形成的地理环境。而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基本上可以从这些泥土、岩石的颜色体现出来。
“对土壤的熟悉,是找水的主要依据。嚼泥土就是为了判断它们的成分。”陈国南说。
3月23日,记者颇费周折才电话联系上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该院人事科一位姓王的负责人为记者查阅了档案后说,陈国南原是院里的骨干技术员,1990年该院为其办理了退休手续。鉴于其贡献,1994年,原国家地矿部还专门给他颁发了“特殊贡献奖”。“他现在还是助理工程师,如果他文化大革命后肯返回单位,现在肯定是高级工程师了。”该负责人说。
井水变咸变少让他忧虑
20年的找水生涯,让陈国南产生了很深的忧患意识。他告诉记者,以前他所在的村,地下水是甜的多,现在则是咸的多,有的地下水甚至根本不能饮用了。现在,这已成了普遍现象。
他同时观察到,现在地下水的水量也小了很多。“以前有的地方打10多米就有水了,现在不打到八九十米,根本不见水。”而岭肚村的几口老井,解放前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每年的3到5月份,都会自动涌出水来,但近10多年来,这种现象没有了。
陈国南对此不无担忧,他分析,地下水变咸是被污染了,这当中有农村大肆发展规模养殖的原因,也有工厂排废水的原因;而地下水水量的变小,干旱是一个因素,滥砍乱伐,矿山、工厂过量抽取地下水的影响也很大。
陈国南说,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被确定为“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命健康”,即老百姓饮水安全被放在重要地位。他认为,污染水就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大侵害。“保护老百姓的饮水健康,保护水环境,刻不容缓啊。”为此,一方面他根据自己多年的调查,整理出厚厚几大沓关于地下水的材料,希望能寄给政府参考;另外,他不停地想为群众找到更洁净的地下水。去年,成均镇井龙村开通了自来水工程,这自来水引自六万大山的山泉水,水质非常好。这里面,找水、确定水源点的工作都由陈国南“亲自操刀”。
在陈国南心里,目前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饮水工程。经过20年的调查、比较,他在六万大山山脉的葵扇顶找到了更为丰富的水源。这里不仅水质好,而且储水量很大,据称不仅可以满足福绵人的用水,连整个玉林城区的用水都可以解决。目前,有关开发这个引水工程的可行性报告已经递了上去。如能如愿,对陈国南来说,这或许是他20年来找到的最大一口“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