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心念→行为→习惯→性格→命运 就某方面来说,人实在很像电脑,譬如,电脑能贮存一切‘资料’,人心能贮藏一切‘善恶种子’。 电脑依靠‘方程式’来工作。我们则依照‘习惯’来产生行为模式。 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们的起心动念、语言和行为一定要特别的谨慎。譬如,选购书本要特别慎重,因为一旦 看了不好的书,就可能心地中播下不好的种子。看电视也要特别的谨慎,因为假如看了没有意思的连续剧,不 但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会做恶梦。 我们时时观照自己的心念,严防恶念(损人自私的都叫恶念)的产生。因为念头重覆出现几次以后就会造成行 为,行为重覆出现几次以后就会产生习惯,习惯根深蒂固以后就会变成性格,有了什么样的性格就会造成什么 样的命运。 所以经上说:‘心地不清净、不明了’(惑)就会‘造作有善恶力的行为’(业)。善恶的行为发出影响力就 会产生苦乐和凶吉的结果(果)。所以业报差别经上说:‘一切众生都被业力牵引著走,随著自己所造的善业 恶业而转动,因为这种缘故,所以有上中下的种种差别。’(注十八)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的第二卷也说:‘ 大家千万不可轻视任何一件微小的恶业,以为做一点坏事不会受罪报。再小的罪,死后不但都有报应,而且丝 毫不能幸免,也无法由别人代受果报。’(注十九) ‘心命歌’讲得非常好: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好存仁道。 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 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五、惜福才不会折福 现在的物质文明很发达,很多人都沉迷在物质的享受里,生活越来越奢侈浪费,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诸君必须明白我们今生所享用的东西,无一不是前生种福所感的果报。过分享福和尽情享乐的后果是可怕的。 所以古代有一首诗告诉我们在富足时常要为贫困设想: ‘处世持家年复年, 总须虑后更思前。 有钱常想无钱日, 莫待无钱想有钱。’ 宋代的高僧法演禅师说得好:‘福不可以享受到尽头,假如福享受尽了,幸福和快乐的泉源就会枯竭!’所以 ,要好好爱惜我们的福,绝不暴殄天物或丢弃任何能用的东西。例如:我们绝不剩过多的饭菜。每餐都不可在 碗里留下饭粒。吃剩下的饭菜宁可留到下一餐食用,千万不可吃得过饱。吃得过饱和丢弃食物都是折福。吃得 过饱不但伤胃,而且损寿致病。人的胃像气球一样,气球的气打得饱饱的,经过一段时间后,把气放掉,那气 球的弹性就会丧失了。同样的道理,经常吃得过饱的人胃一定很差,他的消化能力一定不好。况且吃得过饱或 者在肚子还没饿以前就吃东西,他一定无法感受食物的美味。 不但饮食方面要惜福,其他日常衣著和用具也都要惜福。不要看到东西就想买。因为如果买的东西不实用,再 便宜也是一种浪费。买东西也不是便宜的就好,要考虑到东西的价钱和品质耐用是否恰当。 同时要敬惜字纸,不要随便或丢弃字纸。关于爱惜字纸的因果,请详阅惜字征验录。 总而言之,要时时养成敬事惜物的心。下面是一个惜福的感人故事: 有一位日本青年,名叫中岛光藏,他为了学习雕刻佛像,就去拜访日本优秀的雕刻家高村东云,想拜高村东云 为师。高村东云只教他到井边学习汲水,并没有对他说什么话。 但他看了中岛光藏的汲水动作以后,就破口大骂,叫中岛光藏回去,不要学雕刻了。其余的弟子看到中岛光藏 那副可怜的样子,就留他住宿一夜。半夜时,中岛光藏被人叫醒,带去见高村东云,高村东云温和地对他说: ‘白天我声骂你,你大概不知道我骂你的原因吧,现在我解释给你听。 佛像是神圣的东西,因此雕刻佛像的人绝对不能没有一颗虔诚高尚的心。虽然水不怎么值钱,可是你却不能随 便加以浪费。我看你汲水的时候,水泼到地上,你都毫不在意。一个把东西糟蹋而不知反省的人,怎能刻佛像 呢?’ 听完了这一番话,中岛光藏深受感动,痛改前非。高村东云看他还是可造就之材,乃准许他投入门下。后来中 岛光藏也成为有名的雕刻家,大家都叫他‘高村光云’,他与他师父只差一个字而已。(见英凯译禅语百选) 诸君假如想明白惜福和奢侈的感应故事,请参阅崇俭篇。 六、施比受更有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施舍就像把钱存入银行,接受别人的施舍就像领取存款,享受福报就像把领出来的钱花费掉,所以施舍越多的
人他的福报就越大。常接受别人的施舍就是在消福。所以聪明的人喜欢施舍,而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施舍。当他 接受别人的施舍时,他是为了广结善缘,而且会很快的把所接受的财物又转施出去。 真正会施舍的人不会爱好名利,而且不贪求福报。因为如果为了求功德而行善,为了福报而施舍,那么他施舍 的善行将是虚伪而且有烦恼的。行善希望果报和名利,只不过是利己主义为求其私心之满足所做的表现而已。 所以我们施舍行善时,要把积功德的念头和贪求名利果报的意识一并摒弃,这才是真正的大施舍。这种无心的 善行才是最自然、最高尚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施舍不为人知,才是真正的善行。只施舍了财物,而不能舍弃了名利果报,并不是完全的 施舍。所以说:心地清净才是真正的施舍,心地清净才是最大的福气。 关于接受别人的施舍,古代有一副很深的对联:‘三心未了水难消,一念不生金易化。’这意思就是说:有了 贪心、憎恨心和愚痴心的人,纵使别人只给你一杯白开水,你把白开水喝下去也是很难消化的。假如你心地清 净,没有丝毫的妄念,纵使别人给你贵重的金子,你也是很容易消受的。 又有一首类似的诗偈:‘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这首诗告诉我们:假如我们 的智慧和德行不好,随便接受了别人的一种施舍,来生纵使自己变成了畜牲,还是要偿还的。 勤积阴德比享受福报好多了。所以先圣先贤都教导我们要努力行善助人。例如:印送经书,修建寺院、造桥铺 路、救灾济贫、待人宽厚、矜孤恤寡、敬老尊贤、见寒施衣、见饥施食、见病苦施舍药材、施茶水以解除行人 的口渴和烦热,施棺椁以免尸骸暴露,点夜灯以便行路,造船筏以渡人过河。 ............凡是有益大众的福利事业更应尽心尽力去做。(详见阴骘文和感应篇) 有钱而不知行善积德的人最笨也最可怜了。因为一个人有钱而吝啬施舍,就会把钱花在物质享受方面,天天大 吃大喝,自己造了许多恶业而却还不晓得。将来可就惨了,这种人一定会生出不肖的子孙来。因此‘积福歌’ 再三叮咛我们不要成为钱财的奴隶,而且要修福重于享福: ‘荣辱纷纷满眼前,不如安分且随缘。 身贫少虑为清福,名重山丘长业冤。 淡饭尽堪充一饱,锦衣那得几千年。 世间最大惟生死,白玉黄金尽枉然。’
积福歌 叹人只知今世财,那知财是前生福。 我今说与积福人,劝世重财先重福。 有福自有福,无福空劳禄。 若有一分财,定有一分福。 德厚福自绵,福厚财自裕。 何故奢靡人,乃以积福资,任意恣淫欲? 何故骄纵人,反以积福资,倚势欺穷独? 何故痴迷人,聚有积福资,贪得无厌足? 何故悭吝人,枉有积福资,舍财如割肉? 不肯种福田,愿做儿孙犊。 留了难带财,撇了易带福。 临时空手去,徒向阎君哭。 我为世人悲,叮咛还再嘱; 莫为儿孙计,自有儿孙福。 不如看破财,及早修些福。 七、普通人怕受苦果,聪明人怕种苦因—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一般人遇到倒霉的事情,就想逃避它。可是聪明的人却研究这事情发生的原因,从这原因上根本解决。 害怕受苦和逃避倒霉的事情是人之常情,可是害怕受苦和逃避受苦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一切苦果都是由过去 恶业来的。恶业不除,苦果就会接二连三地发生,逃也逃不了。所以光明童子因缘经第四卷上说:‘善恶业经 过很长的一段时间,仍然不会消失,遇到适当的时机和因缘,一定会结果的。’(注二十)大乘造像功德经的 第二卷也说:‘善恶业的报应可能在今生,也可能在下一生,要不然可能就在下两生以后才报应。’(注廿一) 造了恶业好比欠别人债,逃避苦果好比逃避债主,忍受痛苦好比偿还债务。你虽然可能逃得了一时,可是债主 还是会不断找你要债。所以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勇敢地把债务还清,以后不再欠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 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假如我们把这个道理想开了,当我们遭到倒霉的事情,我们便会忏悔过去所造的恶业,而不再怨天尤人。而且 遇到了苦果;我们会很‘快乐地’接受它。因为只有当我们忍受苦痛时,痛苦才会消失了。你想一想:接受苦 果不是像了清债务那么地令人轻松愉快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