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表石,又称锦裹石、锦石山。座落在县城德庆西25公里陆水河与西江汇流处。为高约二百米圆柱形岩石,西侧悬崖上刻有“华表石”三个大字,每字二丈见方,为明代广东书画家黎民表所书,乃岭南历史上最大的摩崖石刻。 秦朝末年,赵佗占据南越。汉定中原后,派陆贾大夫下南粤劝说赵佗归汉。 陆贾取道桂岭,沿西江而下,途经此处, 见奇石突兀怪异,便设锦步嶂以登山并许愿说,若能说服赵佗归汉,当以锦裹石。后来陆贾如愿以偿,与赵佗泛舟至此,即以锦裹石,锦不足,栽花代之。直至现今,春天则杜鹃遍野,金秋时节则黄花遍地。 华表石被称为“西江奇观”,“西江第一怪石”,是古代火山爆发时由地下喷出的岩浆凝聚而成的火山岩石山。山下林木芳菲 ,泉水淙淙;遍地怪石嶙峋,有石龛、仙人桥、五色石花、狮子石等。在西江行舟,远望石山,下如层城,上如列屏。沿江绕山而行,其形随时而变,一时像入睡卧佛,但见额头;一时像打坐和尚,端庄肃穆;一时像挂单行僧,神态自若;惟妙惟肖,实乃石山一绝,历代骚人墨客,到此题咏甚多。有锦石撑空诗云:“吾岭南来孤柱撑,陆郎到此驻云旌;神功海外无人识,万古东西永不倾。” 华表石一名与一场血腥屠杀联系在一起。元末明初,粤西地区是瑶族人民重要住居地之一。明朝中叶之后,明朝政权越来越腐败,对人民的掠夺压榨到达了疯狂的地步,“渔敛惨毒不忍闻”。百姓走投无路,只得揭竿而起。粤西地区尤以罗旁山瑶民的反抗最令明政府头痛。他们以高山密林为依托,“兵来我去,兵去我还”,官兵无可奈何。明政府于万历四年征调十万人军进剿罗旁山,由两广总督凌云翼统领,兵分十路,步步为营。即“先人一山,扑瑶之穴为居”,“掳其耕牛,收其储蓄,俘其男女,一山既碜,复人一山。”经过近半年的征讨,官军斩虏四万人,而降者不足五百。瑶民的反抗暂时被镇压下去.凌云翼“论功”升兵部侍郎赐飞鱼服。但被史官以“好杀戮,为当时所讥”记在史册上。凌云翼却自以为立下盖世奇功而想留名千古,特请当时著名书法家黎民表题写“华表石”三字,命人刻于锦石山西侧绝壁之上,后人因此又称此山为华表石 和尚石
和尚石在回龙镇西江边的锦石山上,石头巨大,乘船从江中望去,初如戴着僧帽的卧佛,船行江转,石头的形状也随之而变,宛似盘膝打座的胖僧,接着又变成背着包袱云游的和尚。神态酷肖,趣怪多变,因名“和尚石”,为西江一奇景。明朝学者陈白沙有《和尚石》诗咏之:“舟楫行天上,斜晖卷浪花。回流忽吞吐,鸣橹极咿哑。便可通星汉,还堪着钓槎。云间僧一个,疑我不笨裟。”
罗经石
锦石山下,西江中有三鼎石浮出水面,石上多纹似罗经,故名“罗经石”,南岸有圩镇因在罗经石之旁,故名罗旁。石头在江中随波上下,乍沉乍浮,如浣“濯锦石”。传说古时锦石山与隔江的大力山斗高,触及天庭,玉帝派雷公将它们各劈去半截以惩罚。锦石山被劈下的山石化作三块跌落洒中,成了这三鼎石。这里水浅浪平,景色优美,是游泳和垂钓的好地方。相传古代仙人赤松子曾在此炼丹,石上旧时有赤松子祠。清代诗人金光绶有咏《濯锦石》诗:”江深不可测,片石砥中流。夹水平分岸,中央自作舟。风来维钓艇,日落宿沙鸣。传说沉浮事,丹砂迹尚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