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86|回复: 1

奇才“天人”冠东晋 -郭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7 14: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郭璞,字景纯(276-324),东晋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堪舆学鼻祖、科学家、建筑学家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学者。郭璞著述多达百卷以上,数十万言。其中以“游仙诗”为其代表作,共有30首。开创了中国文学诗史上游仙诗体的先河,尔后大批文人墨客的“游仙诗”,都是对郭璞游仙诗的继承和发展。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上,有个“排云殿”,“排云殿”三个金字,便是慈禧太后亲笔御点的选自郭璞“游仙诗”中“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词句;郭璞素有“赋冠东晋”之美名,尤其是他的《江赋》是中国文学史上,描写长江文字最长、气派最为宏大的巨作,不仅文字华美且意境深邃。东晋三代皇上极为赞赏。还有小说《玄中记》等。他的文学集本《郭璞集》共十一卷。
郭璞注释颇多,先后注“尔雅”“尔雅图”“尔雅音”“尔雅图赞”等系列作品。注《山海经》,人称中国大百科全书;注《方言》(字典);注《穆天子传》即周穆公传奇,开创了中国民间传说之大成。其中“王母娘娘”传说,若不是郭璞注释继承,这三千多年的美丽传说早就失传了。

郭璞是堪舆学开山鼻祖,著有《葬经》、《三命通照神日经》、《玉昭定真经》等。其中《葬经》已成为中国堪舆学之蓝本。
郭璞是训诂学家,著有《三苍》《楚辞》《子虚》《上林赋》等,难怪人们称郭璞为咬文的专家。今《辞海》、《辞源》上到处可见郭璞注释。
郭璞的儒家著作和道家著作,均有《毛诗拾遗》和《夏小正注》,这便是我国道教和儒家思想相融合的经典。
郭璞是易学家,写易书三十余部。闻喜郭氏家族是周朝周文王之后,《周易》出自周代,郭璞通易,实属家传。
郭璞还是一位建筑学家。他设计并筑建温州城,应用阴阳五行和八卦原理构建城市布局,使温州兴旺发达1400余年,至今仍在全国之首。

所有这些,足以说明郭璞是一位奇才天人,正如郭璞故里的南郭村,原郭璞祠堂大门额上悬着清代乾隆年间的大匾,上书“奇才正学”;二道门是砖砌门洞,门额上砖刻字匾“郭璞祠堂”;后院大殿门额上悬挂一块非常陈旧的明代嘉靖年间的牌匾,四个字是“心契天人”,传说郭璞是“神仙:.
刚直不阿逝英年
郭璞祖籍闻喜县上郭村,族居南郭村(古称柏地)。郭璞出身于官宦之家,青少年时期正值晋朝崩溃之际,民族割据,战乱四起,他只好上汤王山隐居。如今汤王庙附近还有郭璞书院和郭璞住窑等遗址。山下的白家滩村有郭璞开垦的上8亩、下8亩山坡地。村民把此地称为“南郭地”。匈奴南犯,河东骚乱,21岁的郭璞偕母、偕儿和两个弟弟,随南迁的晋王朝南下,追寻父郭瑗(西晋尚书都郎史)。郭璞的才华为南方各地官吏所器重,曾先后在王导和王敦两大将军部下任参军。他的《南郊赋》深得晋元帝司马睿的赏识,调回京部封为著作佐郎,后又升为尚书郎。
郭璞性格刚直,清高正义,爱国忠贞,疾恶如仇,看不惯封建统治者一味搜刮民财、寻欢作乐的腐败行为。他关心的是国土的沦丧和民族灾难。为呼吁晋元帝以国事为重而屡陈谏疏,要求“大赦天下”等,又从事卜巫,侈谈阴阳术数,借此方法规劝帝王和大臣“省刑薄敛”。史书载:郭璞被王敦聘为参军。他觉察到驻守荆州的王敦有背叛朝廷的阴谋,坚决反对其分裂行为,遂借卜巫规劝王敦,敦不但不醒悟反视璞为仇敌,决心先除掉璞,便假惺惺地叫郭璞为他反朝占卜吉凶。璞说:“无成”。敦气愤地质问:“卿再巫吾寿几何?”璞答:“明公起事,必祸不久;若住武昌,寿不可测。”敦恼羞成怒地反问:“卿寿几何?”郭璞知道王敦今日要杀他,视死如归,坦然回答:“命尽今日日中。”郭璞被杀,时年49岁。

郭璞被谋害之后,晋明帝在建康(今南京紫金山下)玄武湖边建起了郭璞的衣冠冢,又名“郭公墩”。并追赠郭璞为弘农太守,封郭璞儿子敦骜为临贺太守。郭璞一家三代居官,廉洁清政、为国尽忠。
1824年,明嘉靖皇帝下旨在“郭公墩”之上设亭,名对谕亭。闻喜清知县王体言在礼元镇柳树沟大官道立碑刻文画像纪念。1934年,国民党南京市政府又在半腰建郭璞亭,亭内有时任市长石瑛所撰碑文的石碑。两亭均为纪念郭璞,现皆不存。

现南郭村郭璞祠堂大殿门两侧木柱上雕刻一副有关郭璞生平的木联:“生柏地葬金山官至临贺,注尔雅译山海著作佐郎”。

开发研究利千秋
国内外学者为研究郭璞,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跋涉和探索。早在1984年,一位供职于东京大学文理学部中国文字研究室的日本学者立石广男,漂洋过海,专程来到中国山西闻喜郭璞故里,寻求郭璞走过的足迹,研讨郭璞之著述,目睹郭璞之文化遗产。南京中山合园玄武湖畔有郭璞墓。浙江温州,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同时,兴建了郭璞展览馆,温州市郊,叫郭公山,是专为纪念郭璞而命名的,山腰有亭台叫郭璞亭。温州晚报曾辟专栏,定期介绍郭璞事迹。福州福建大学教授连镇标等14位专家教授的博士论文,都是和郭璞有关的论述。翻开中国历史书典从“晋书”到清史稿、清实录,洋洋数千册历史经典中,都有关于郭璞的论说和评价。在郭璞故里的南郭村,郭氏族裔郭德福等人筹集资金,于1990年,在村头显著位置上立了郭璞碑。他还专程去南京等地收集整理了万余字的郭璞资料,还有有关郭璞的碑文、楹联多副。秘书长崔利已经研究整理出10万余字《晋代著名学者郭璞》打印稿,收集有关诗文、图片30余件。还有不少有识之士同他们一样,甘守寂寞,徜徉于故纸堆里,与历史对话,与郭璞神交,做了大量的工作,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郭璞不仅仅是闻喜丰厚的精神资源和可贵的文化遗产,同时更是全国、乃至世界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郭璞故里的闻喜人更有义务、有责任研究郭璞的学术成就,把这一丰厚的精神资源和可贵的文化遗产,挖掘开发,发扬光大。

明师苑论坛/风水鉴定群133473112/永久性在论坛播放.欢迎各位参与.
 楼主| 发表于 2007-9-17 14: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国师李淳风评价--郭璞“妙赜幽微.反招嫌忌.忠告善道.致被伤残”
郭璞,一般的文史学者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他的《江赋》、《游仙诗》之类。李淳风则将他列为“妙赜幽微,反招嫌忌,忠告善道,致被伤残”的代表。前面已经说过,中国古代的天学不是为了探索自然,而是为了沟通天地人神,归根到底则是为了仰窥天意,预知未来,好为皇家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因此天学家的知识决不能仅限于天文星占之学,他还要精通许多有关的方术。郭璞正是这样的人物。《晋书》本传说他“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他的传记中充满着他预知未来、洞晓方术的神奇故事。比如他早就通过卜筮预见到永嘉之乱∶“投策而叹曰∶嗟乎!黔黎将湮于异类,桑梓其剪为龙荒乎? 于是潜结姻昵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

精通天学,参与机要,自然是荣宠,但是一旦卷入政治漩涡,危险也就很大。南渡后,郭璞受到王导的器重,在朝中屡次展示预知未来的能力,致使“帝甚重之”、“帝甚异之”。然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名声,到王敦作乱时,他的祸患就临头了。准备讨伐王敦的温峤、庾亮请他卜筮,他告诉他们“大吉”,使他们坚定了行动的信心。而王敦起兵时,令郭璞卜筮成败,郭璞却告诉他“无成”,还劝他回到武昌(意即不要在建康问鼎),才能长寿。于是王敦大怒,下令将郭璞处死。所以李淳风说他是“忠告善道,致被伤残”。

明师苑论坛/风水鉴定群133473112/永久性在论坛播放.欢迎各位参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