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潇湘之行考察心得
时光飞逝,六天的考察活动已胜利落下帷幕。回顾这几天的行程,感触颇多,现将本次活动进行回顾和总结,以取长补短,精炼技术,提高技艺。地理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术,唐卜则巍在《雪心赋》中强调:“追寻仙迹,看格尤胜看书”,所以我们要提高寻龙点穴技术,就一定要在实践中对学术进行验证,要在实践中锤炼技艺,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踏着先贤给我们指出的路,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学习实践,最终达到登堂入室、学有所成的目的。
1、本次考察活动的新特点
本次考察活动较上次山西之行有了新的特点,增加了对旧坟和阳宅的考察,考察这些已发坟茔和阳宅来验证学术是学习、巩固地理技术的重要方法,这些实实在在的案例就摆在那里,到现场后,通过收集各方面数据,对龙、穴、砂、水、向进行综合验证分析,再结合所学的理论和自身的经验,判断它是否发,发哪房,什么时候发,发到哪种程度等等,然后再实地打听福主家的基本情况是否和自己的判断相符合,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验证一下那些方面是对的,那些方面是错的,最终找出不足,对查漏补缺、完善知识体系大有裨益。这种在实践中及时找到知识盲点和不足的方法是值得长期坚持的,是学好地理术的必备方法。
2、关于对卫星图估龙技术的再认识
卫星图估龙技术是近年来科技发展在地理风水中的具体应用,对于寻龙点穴的辅助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这项技术的熟练应用可以使我们迅速地对目标区域进行整体分析和判断,可以迅速缩小排查区域,可以使我们的寻龙活动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体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现代人进行寻龙点穴已经离不开卫星地图了。
这次在湖南考察龙脉,事先也在卫星图上进行了图上估龙作业,预估了一些龙脉,到现场后进行验证,也证实了确实成龙,但还有一部分龙脉在卫星图上没有估计出来,比如本文第二部分“寻古探幽查龙证穴”提到的第6、8、10等龙穴,事后仔细分析原因,大致有这么几点需要在今后的卫星估龙作业中引起注意。一是在水系发达地区估龙,要特别注意小河水和大河水交汇界断后小河上游地区成龙的可能性,若这条小河也源远流长、曲折湾环,其沿河两侧的山峰或岗阜起伏顿挫、扭曲活动,就要高度重视,别轻易排除;二是对平岗地段的卫星估龙,因其山势变化较小,起伏不明显,且小河溪流密布,水的流向和分布密密麻麻,难理清头绪,所以这些地方的卫星图估龙作业就比较困难,判断起来往往会存在举棋不定的情况。破解这种难题,要先从比较明显的大水和小水交叉的地方开始做功课,明显的大水和小水一交叉,龙气就停住了,大的方向就定下来了,然后在逐级逐次找小支流并画出来,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耐心细致的画好河水溪流分布后,你会发现被大河水和小河水夹住的这个山岗,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它怎么走,怎么停等等,都会在你不断的画水系图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然后根据掌握的数据综合进行判断成龙的可能性有多大,当然成与不成最终都需要到现场进行验证;三是对于高山结穴类的龙,山脉在峡谷中穿行奔走,因为形成小盆地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我们在这些地段进行估龙作业时,往往一扫而过的浏览一下,一般不进行仔细分析,这样往往会错过一个不错的龙穴,在本次考察中的解放军某部少将家的祖茔就是这种情况,就属于高山结穴的情况,这就需要在今后的玩龙活动中多注意高山结穴龙,要开始着手对这些地方卫星估龙的研究,下意识的有计划的安排估龙左业,并实地进行论证,以填补对高山结穴龙的认识上的缺漏。
总之,一句话,要想方设法提高精准卫星估龙技术,为提高玩龙技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关于炉底的再认识
这个问题属老生常谈,但准确的找到和识别它,对点穴过程至关重要。《地理千金赋》曰:“山下有炉底断其有结无差”,《发微论》曰:“水以动为常,是为无静,静则结地矣”,《雪心赋》曰:“勿谓造化难明观其动静可测之,山本动,势求动处。水本动,妙在静中。静中池沼之停留,动者龙脉之退卸”。从这些古贤在经典文献中的描述,可以看出,他们虽表述不同,但都是一个意思,若为龙真穴的,穴前定有炉底出现,堂局内众水必于炉底停蓄后,才流出堂局。
本次湖南之行,对所找的穴位进行归纳分析,暂且可将炉底分成这么二种类型。一是堂局狭窄型,其炉底特征比较明显,易于看出,其四面山峰围聚过来,唯有穴前河道平整如砥,看大势,它好似整个堂局中最低是一个“水坑”;二是堂局宽阔型,这种类型就不易看出,需要仔细观察地形,首先,是先找堂局内最为平整的地段。其次,是观察这个平整地段的田埂是否还在层层变低,若没有层层变低则形成炉底的可能性变大。再次,若通过田埂不易看出时,可以通过观察周边的房屋建筑的上平面是不是在层层变低,若没有变低,则形成炉底可能性变大。最后,在确定这个平整地段可能形成炉底后,就逐步缩小排查范围,重点关注诸如小水塘、小池沼,低洼地等容易聚水的地方,按照经验,堂局大的穴场其穴前必有一块儿面积不很大的低洼地,这个低洼地就是炉底。找到了炉底后,站在其中就很容易发现穴星和朝山秀峰,随后的点穴工作就会如鱼得水。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堂局宽广的龙穴,其炉底一般会形成在穴星下方不远的地方,如上文第二大部分第3项提到的疑龙4鸟形龙、第5项提到疑龙3鸟形龙、第6项提到的**镇龟形龙、第10项提到的**乡鸟形龙等都是如此,它的面积一般不太大,但其炉底的特征很典型,我们就是在找到炉底后才顺利的找到穴点的,这姑且算是一条排查穴场的经验,不过这还需要在以后的行山过程中详细验证,通过不断的摸索,最终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经验体系。
4、关于水口的再认识
《雪心赋》云:“入山观水口,登局看明堂”。又云:“九曲九弯廻复廻,下手便寻水口”。水口对于立局定向至关重要,这一点凡是学地理的都应该有同感,水口如此重要,那么如何确定水口,如何测准水口,就是寻龙点穴活动中基础中的基础。在本次考察活动中,我们重点把水口的确定和测量作为一项专题进行了交流和论证。龙局的水口分为内水口和外水口,所谓内水口也叫贴身水口,就是穴场拜台及余唇内“微茫之合水”流出的地方;所谓外水口就是整个堂局内的众水汇聚后流出的地方。龙穴的外水口和内水口一般情况下是相符的,但我们在考察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外水口和内水口不一致的情况,那么我们应该以哪个水口为准呢?根据明师苑师傅的解释,应以贴身小水口为准,这一点和《地理五诀》赵九峰先生讲的“要取近水口,不是远水”的说法,是吻合的。在湖南考察期间所遇到的龙局,对大部分堂局的水口确定和测量,大家意见都是一致的,是有共识的,但也有一些龙局对水口的确定,产生过分歧,比如上文提到的第二部分第7项、第11项、第12项等龙局,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我们先对水口大致方位进行确定并达成共识,然后留一部分在穴场观察,一部分人去到水口方向顺着水流方向随水流方向移挪位置,站在穴场的人刚刚看不到在水口方向移动的人时,就是水口,在穴场的人就通过罗盘测量水口方位,通过这种方式测量水口虽笨拙了点,但可保测量无误。这和《地理五诀》在覆验旧茔法篇中强调的“且各坟立向,总以眼见水口为定”的思路是一致的,这也是我们本次考察活动的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