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06|回复: 0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晋西北寻龙记(九)

[复制链接]

33

主题

29

回帖

215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52
发表于 2018-7-26 18: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易林逸夫 于 2018-8-7 14:48 编辑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晋西北寻龙记(连载九)
            
    三、考察心得
    此次七天的考察活动中,我们在跋山涉水的辛劳中寻找目标,我们在抽丝剥茧的繁杂中梳理线索,我们在取舍裁成的迷茫中查穴证点,我们在针锋相对的争论中提升技艺,总之,辛劳、繁杂、迷茫、争论贯穿整个考察活动始终,但这些都令我们如饥似渴、如痴如醉!为何?皆因有“梦”—对自然的探索,对地理的实践,对国粹的崇敬。
    本次考察活动的地域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吕梁山脉上段的黄土高原腹地,其历史文化厚重、乡情民风淳朴,它的龙脉分布于**河两岸,下面结合这次实践活动谈一下粗浅看法和感受,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论龙脉之源
   《雪心赋》论山水之源中开篇即讲“迢迢山发迹,由祖宗而生子生孙。汩汩水长流,自本根而分枝分派”。考察一组龙脉首先要搞清楚龙脉的发源,理清来龙去脉,唯此才能清晰的分辨此山和彼山的联系和区别,才能对龙脉的主次和走向做到了然于胸,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山水地貌中抓住主要矛盾为我所用,这种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寻找龙脉不正是唯物辩证法方法论的应有之义吗?不正是《易经》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吗?
    如果我们理清了龙从哪里来,怎样行度,在哪里停顿,在哪里摆开架势准备结穴等问题,那么我们在寻龙点穴实践中就能够准确、深刻的掌握龙的规律,我们的玩龙活动就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洞若观火、明察秋毫。
    通过对这一区域卫星图研究分析,发现其龙脉皆从芦芽山发脉一路迤逦而来,它时而疾驰如飞,时而闲庭信步,时而驻足暂歇,时而安营扎寨,时而重整旗鼓,它在行度过程中,其左右护脉前呼后拥气派非凡,明岗暗哨戒备森严,迎送护从周全有情,如达官贵人出行,如军队开拔演练,真蔚为壮观也!
    在这一区域左侧,九曲黄河相伴相随;它的右侧**河一路相陪相送,最后在陕西吴堡县注入黄河。葬书有云:“界水则止”,在这黄河和**河相夹的部分便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大小龙脉,有了这些大大小小的龙脉,地便有了灵气,故地灵则人杰!
   (二)论卫星图估龙
    卫星地图作为现代科技的成果,被广泛的应用于现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同时也为我们学习、应用地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习和掌握好卫星估龙技术可以节省我们大量宝贵的时间,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冤枉路。试想在遥远的古代,没有这门技术,考察地理全靠脚力,古代的道路条件又差,古人要把一组山脉考察完毕,需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呀!
    现在把思维拉回来,言归正传,用卫星图估龙该从哪里入手,怎么看,怎么估,怎么排除,怎么确定,就像写一篇议论文,该怎么立、怎么破、怎么破立结合确定中心意旨等等,下面就谈一下这方面的心得。
    首先要把要考察的地域范围大致划定出来作为目标区域,这个区域的大小,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能太大了,否则就因舟车劳顿而疲于奔命,时间都浪费到路上了;目标区域太小了,思维受限,就会造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发生,所以,适当的划分好考察目标区域范围是我们进行卫星图估龙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说了这么多,怎么划定目标区域才称得上合理呢?我认为,要以选定的驻地为圆心,以半径30-40公里为一个作业单元做为每次活动的目标区域,这样的作业半径,开车可以在一个小时之内到达,往返只要两个小时左右,这样就可以留出充分时间登山查穴。当然这只是在通常情况下划定目标区域比较合理的做法,若像冰骨心师傅那样采用强攻方式寻龙点穴,那就另当别论了,这种方式寻龙点穴方式的手段和技艺更高一筹,因没有实践过,故这里就不敢多言。确定好考察作业目标区域后,接下来就要先查看目标区域有几条大河或大江,并在卫星地图上标示出来,弄清楚这些大江、大河的源头在哪里,流向哪里去,最终和哪些河流交汇。对这些基本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后,下一步就关注大河水和小河水交汇的地方。古经有云:“两水相交出真龙”,这是古人在找龙的过程中总结的一条重要经验,但根据我们寻龙实践,发现成龙地段必为两水相交,但两水相交不一定成龙,到底成龙不龙,还是那句话,现场考证方可万无一失。
    其次要在两条源远流长的大水夹送或者大河水和小河水相交汇的山脉上下功夫,如果这组山脉在行进过程中跌宕起伏、左闪右躲、曲曲活动、扭动有力,其跌断柔弱之处两侧护卫紧密,那么我们就应高度关注这组山脉了,它就有可能成龙。为什么说山脉起伏活动就可能成龙呢? 宋朝蔡元定在其《发微论》中有“山以静为常是为无动,动则成龙矣”的描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人总结的这个理论和明师苑讲的“寻龙点穴求其动处”的说法是一致的。
    再次确定好疑似成龙地段后,紧接着就要看在两条水交汇处附近是否由堂局可用,若有堂局出现且浑圆天成,四周砂峰回勾环抱,无明显反背逆砂,则成龙可能性进一步提高。
    最后再看四面八方水流是否汇入堂局,是否有反背无情之水环绕堂局,如水流没有明显瑕疵则可基本断定成龙,当然是否真正成龙还要以现场判断为准。
    用卫星估龙能从大势上了解山脉的走势和彼此的联系,而现场考察龙脉主要靠脚力度量,山高路远,人力在自然面前是十分渺小的,所以要搞清楚一组龙脉的来龙去脉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若把卫星图和现场考察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的强化练习,抓住寻龙点穴的关键点,在提高卫星图估龙技术的同时提升寻龙点穴技艺,最大限度的把估龙技术发挥到极致。
    此次考察的黄土高原,因其水土流失严重,再加上它的地形起伏不大,猛然看去,大大小小的沟壑令人头皮发麻,理不清头绪,然不管地形怎么复杂,均万变不离其宗。在卫星图估龙中要分清小河水和大沟水的区别,这里说的小河水是指能够起到“界水而止”作用的水流,它是龙形的分界线,只有准确的分辨出龙形的分界线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地形地貌中抓住要点而不至于迷失大方向,为下一步找穴框定范围,从而避免发生南辕北辙的事情;这里说的大沟水是指龙身上那些流程较长但不能起到界断作用的干流或水流,它最明显的特征是它发源于龙身,没有界断龙身,而流入堂局的那部分水流。准确区别大沟水与小河水对于我们找龙起到基础作用,这个问题搞清楚了,下一步的察穴证点才能水到渠成,才能有章可循。
    总之,用卫星图估龙,要勤思考多练习,不断通过现场验证逐步提高卫星图估龙准确率,通过不懈努力提高自身技艺。
   (三)论现场观察龙形
    通过卫星图估龙,确定疑似成龙地段后,紧接着就要到现场去查证,要先确定怀疑地段是否成龙,那么问题来了,何为成龙,其标准是什么呢?
    按明师苑对龙下的定义,是指山脉在地球表面形成某种物体物象就是龙,这种物体物象可以是动物、植物、人类、自然物体、日常用具等等。《易经》上说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中的“在地成形”也可以理解为对龙下的定义,这和明师苑对龙下的定义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明师苑对龙的定义更容易理解一些,更接地气一些。龙为自然精气所结,其形态或特意独行,或鹤立鸡群,或众小独大,或众大独小等等,简单的说就是与众不同、形质特异是龙与山的最基本区别。
    龙的定义和概念弄清楚后,就要对疑似成龙地段选点观察,看它象什么东西,判断是否成龙。若成龙则必有穴,若不成龙则必无穴,这和《雪心赋》中所说“若有生成之龙,必有生成之穴”的观点是一致的。查看龙形是否成立的关键是所选的观察点是否合适,是否能够从整体上看出龙形,看出后再仔细分析其情、意、态、势,认真体会它像什么,正在干嘛,下步准备干嘛;它是雄是雌;它的神态和表情是怎样的,反映出什么心情;整个龙的动势在哪里,它的这个动作是否符合它的身份特征等等。
    在卫星地图上估出龙后,到现场选点看龙就十分关键,只有看出龙形后,下一步的观其情、意、态、势才成为可能,找其动处才有可能,从动处察其疑似穴星才顺理成章、才水到渠成,整个过程连续不断,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龙形观察点怎么选取才合宜?  按我们观察龙形经验,观察的距离以能够看清疑似龙形全貌或大部分为好,要避免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的思维和方法,不能只看局部象什么东西就认为它是什么,要把局部观察和整体观察结合起来,这也是陈易老师经常强调的“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的思想观点在观察龙形中的具体体现。确立了观察龙形的总体思想方法后,就要在堂局内通过不停的变换角度观察龙形,通过移步换形方法不停的观察、不停的揣摩,若能够看的出,就通过观察锁定穴星进行查穴证点;若看不出,就要再向堂局外移动一定的距离,向龙身观察,直到看出龙形,但有时通过不停的换点观察,但依然看不出龙形,该怎么办呢?  不要轻易放弃,再重新回到卫星图进行综合分析,再仔细梳理一下整条龙大的形势,找出观察点,然后再到现场查看验证。若连续反复观察几次都看不出龙形,不妨站在龙身上找点观察,看能否看出龙形。在2017年5月北京拓荒活动中找的一条龙,就是站在龙身上看出了龙形。总之,现实情况千差万别,不一而足,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的过程要反复练习,等到熟练了就会很快的看出龙形,这也是陈易老师经常强调的,知识是老师教的,但技术是自己练出来的。所以技术的提高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有效的实践锻炼是提高技艺的王道!
   (四)论穴场标准
    古经讲的“三年寻龙,十年点穴”充分说明了察穴证点是整个地理体系的重点和难点,是整个地理体系的落脚点和归宿,是整个地理体系的终极目标。赵九峰先生《地理五决》所讲的阴阳老少只八穴和明师苑推崇备至的八大贵,都道出了地理的精髓,其要旨是强调乾坤艮巽坎离震兑八个卦位八种穴,其中木穴在东,火穴在南,金穴在西,水穴在北,土穴在艮坤并四墓之地,皆为得地。关于八大贵的成穴规律,《地理五决》讲的很清楚了,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只谈一下个人认识,说到到查穴证点,我们依据的是《明师苑寻龙点穴操作规程》,参加过现场培训的同道都知晓这些要领,当然这是个大纲性的东西,是大的原则,是整体思路,具体细节和方法需要通过在实践中不停的摸索、锻炼进行消化吸收,把这些东西真正理解了,并且变成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风格才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下面结合我们的行山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然而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挂一漏万,但不管怎样,躬身实践和点滴积累都是学习提高技艺由量变到质变的必然过程。
    ①以水口证穴。《雪心赋》云:入山观水口,登局看明堂。在论水口篇中又曰:“九曲九弯廻复廻,下手便寻水口”。《地理五决》云:水口为生旺死绝之纲。又云:有地无地先看下砂手,下砂逆水必有大地。由此可见水口在地理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口怎么判断?冰骨心老师说过,站在穴场向外看水流,在视线范围内消失的地方就是水口。结合八大贵规律,若为真穴必为水出辰戌丑未四大墓库,搞懂认准水口对于我们查穴证点具有前瞻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地理五决》玄关通窍歌开头即写下“知妙道,玄关一窍为主要。识真情,玄上天机窍上分”又说:“玄者,向也;关者,龙也;窍者,水口也”,它的意思就是通过测量水口,一是可以迅速立局定向,二是可以迅速排查出疑似穴场,所以赵九峰先生把水口作为地理三纲之一,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穴场立向定局是以贴身水口为准,这一点赵九峰在其《地理五诀》中专门强调过,他在覆验旧莹法篇中写道:“且各坟立向,总以眼见水口为定,或放正墓,或出绝位,或消文库,自有玄窍相通,一定不易之法”。在四局水法图篇中,对水口问题提出“三戒”,第一要取近水口,不是远水;第二是用杨公偏右外盘缝针,不是内盘正针;第三是水要出天干,若误出地支,则富贵减半。赵九峰先生说的水要出天干,不能出地支,这和明师苑的观点,稍有差别,明师苑对于水口出地支不太忌讳。当然搞学术有分歧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到实践中去总结,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带着分歧到实践中去验证,去总结吧!!
    ②以穴星证穴。《地理千金赋》中的 “胎息在于隈藏,星辰间而突起”,其中所说“胎息”是指穴点,“星辰”指穴星。“间”字有停顿的意思,也就是说穴星后的沉断过脉束气,这是验证龙穴真伪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和赵九峰说的“万物结果先有蒂”和陈易老师说的“看穴后果柄”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看出龙形,确定成龙后,就要首先测量堂局大致水口,通过水口快速定局估向,然后在罗盘上划定座山和朝山大致方向范围后,重点查找此范围内的砂峰情况,凡在坐山方向发现有山峰非常端正、秀丽、浑穆、可人、靓美,周围他山峰和其相比都没有它那么令人心动,就要重点关注并且要站在它的对面细心观察体会,它很可能就是穴星,就需要我们到现场察看验证。
    通过测量水口定局估向后,确定坐什么山,立什么向,紧接着就要看穴星的五星特性,《雪心赋》论五星转换篇中对五星进行了描述:“木直、金弯、土宿横,火星尖秀向南生。水星一似生蛇走,说与时师论五行”,换句话说,就是若穴星在震方则应有倒地或冲天木星出现;若在兑方则应有金星出现;若在坎方则应有金水星出现;若在离方则应有火星出现;若在巽方则有木星出现;若在坤方则有土星出现;若在艮方则有土星出现,一般为官帽形;若在乾方则有金星出现,一般为天马形。总之,所说这么多就是两个字“得位”。
锁定了穴星,就可以说完成了寻龙点穴八成以上的工作量,紧接着就是证穴点了。如果我们在穴星上发现有余唇出现且圆润自然,两旁牛角砂环抱有情,疑似穴点上方龟盖出现且分水明显,我们就要高度注意了,就要拿出罗盘进行综合判断。
    ③以砂证穴。站在疑似穴场环顾四周,此地若为真龙正局,必八风不动、众砂环顾,必贵峰林立、珠器满目,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齐,若三千粉黛婷婷而立,若八百烟花交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令人心情飞扬,令人情不自禁,令人流连忘返!拿出罗盘测量,从宏观上看天心十道、三吉六秀峰是否合规得位,这是证明穴场真伪的关键要件,所谓天心十道是指左右夹耳峰、前朝后靠贯穿穴点,所谓三吉六秀是指亥震庚及艮丙巽辛兑丁等山峰出现并且得位。
    从微观上看,一是看是否有太极晕出现,若为正结必远看有圆晕,近看不明显,另外若真龙正结,立向时下罗盘,必为吉度分金,若落入空亡、差错、凶点等要么所找穴点不对,需前后左右移动找穴,要么所找穴场不真,需另找穴场怀疑点;二是看是否有余唇,标准的余唇是半圆弧形,这个圆弧形余唇一般有2-3层,余唇的最前方还要略略上抬才佳,这样才有情有义,若没有余唇出现则可排除,不必再浪费时间;三是看穴旁的牛角砂是否环抱有情,若为真龙正结必牛角砂环抱紧致,有若阿婆抱孙,情义满满,若没有牛角砂,就要根据实际情况,看下是本身就没有呢,还是被耕作破坏了,最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④以水证穴。
   《雪心赋》云:水本动,妙在静中。《发微论》云:水以动为常,是为无静,静则结地矣。站在疑似穴场,向前方看去,若为正结,一是众吉水必悠悠流入堂局,穴前必有低洼处接纳众水,在此停顿后,才湾环曲绕且一步三回头般恋恋不舍而去。此低洼处就是《地理千金赋》所说的“山下有炉底断其有结无差”的“炉底”。真龙正穴前一定会有炉底出现,否则可排除,另找穴场怀疑点。二是堂局内众吉水上堂,众凶水躲开堂局悄然而去,这也是判断穴场真假的一项重要指标。《地理五决》卷五水诀歌云:水是山家血脉精,利人害人速如神。试想,若凶水上堂,必发祸极速,若发凶、发祸,焉为地理之主旨?三是看穴脚下的微茫小水是否合襟,贴身小水口和堂局大水口是否吻合,凡真穴正结必大水、小水流向一致,才合自然规律,否则就要排除,另行寻找穴点。
    ⑤以朝证穴。《地理五决》对八大贵朝山形态特征有详细的描述,其论阴阳八穴法中说的十分明确,乾卦朝山有蛾眉案山出现;坤卦朝山有席帽案山出现;震卦朝山有蝙蝠案山出现;巽卦朝山有天马案山出现;坎卦朝山有火星尖峰出现;离卦朝山有云水大案出现;艮卦朝山有三台案出现;兑卦朝山有玉尺案山出现。纵观《雪心赋》、《发微论》、《葬书》、《地理千金赋》等地理名著,都只是对八大贵的朝山或泛泛而谈,或一笔拖过,而在《地理五决》中,赵九峰先生开专章进行论述,是对地理界的一大贡献,为地理后学者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他的历史功绩永垂青史!
    总之,论证穴场真假的标准除了上面说的几点外,还有以堂局证穴,以向证穴等等,其复杂和细致的程度真是用语言无法尽述。要想把寻龙点穴技术学好,最好的方法是通过不停的实践、总结方能达到胜利的彼岸,这也正是《雪心赋》强调的“看格尤胜看书”。以上论证穴场真假虽然是一条条的列举了证明标准,但是我们在实践证穴中,要用联系、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片面的观点和方法论,去对待这些证穴标准,这些证穴标准是彼此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不管从哪个要素来看穴场,只要有一条不合这些标准就可以排除它,这也是《地理千金赋》所强调的“莫道满盘尽美,须知一破余皆非”,由此可见,古人对学术研究的认真、严谨态度难道不是我们现代人学习、研究任何学问的基本要求吗!
    (五)论黄土高原龙穴特点
  本次考察的目标区域位于黄土高原腹地,莽莽高原一望无际,条条沟壑纵横交错,有地势起伏不大苍凉广袤的黄土丘陵,也有山峦跌宕曲折青翠满目的石山峻岭,其复杂的地形地貌生发出形态各异的龙脉资源,总结其龙穴特点,主要有三,一是黄土丘陵地区看龙形有些困难,其原因还是河水和小沟水不好分辨,换句话说就是界断龙形的水流不好分辨,这就需要通过卫星图和实地勘察相结合分清龙形界限,另外水土流失严重也使查看龙形困难的原因;二是看出龙形后就在其正面找炉底,若找到炉底则离找到龙穴就不远了,它不像南方水系发达地区,需要绕龙形一周找炉底,所以这里的穴点还是相对好找一些;三是黄土高原地区所形成的小盆地一般分布在大河河道内,由水流冲积而成,所以其成龙地段一般都在大河的两岸。
   (六)论不足与缺点
    在本次考察活动中,虽然各项工作都能有条不紊的顺利实施,但在具体操作细节上还存在不足与缺点,现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罗盘操作运用不熟,影响临场点穴进度;二是对水口认知上还存在判断失误的情况,这点是最致命的缺陷;三是对测定来龙认识模糊,虽然知道测定方法,但临场时时会犯迷糊;四是对堂局均衡度的把握还有欠缺;五是对穴前炉底的认识和判断还有欠缺。有句俗话说的好,叫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以上这些缺点和不足在此次活动中暴露出来,说明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牢固,需要在以后的行山实践中强化练习,逐步扫清知识盲点,最终学有所成。
    荀子《劝学篇》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要秉承“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学习精神,不迷信所谓的“秘诀”,不奢想所谓的“捷径”,拿出习总书记强调的“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事创业精神,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
                                                

                                                                   来龙去脉
                                                             戊戌年孟夏搁笔成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