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杨公双山三合与静道和尚先后天 耕田的山里人 僅以此文证言以郭杨乘生气之说生旺墓学说和以静道和尚先后天成局破合局为真风水,证实《地理五诀》之可信。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只有拥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总结及有透彻的心智及文化底蕴,再加上慧智的观察力及过人的聪慧,才会查觉到风水学术根源原来是那么的透明,真理就面前,只是愿不愿意睁眼而已。 风水学术流派争议最大的问题无非是以郭杨乘生气之说生旺墓学说和以静道和尚先后天成局破合局,两个流派谁更符合杨公风水本源的流派学术。 一、从历史人物年代及相关风水学术联系细说 任何一种技能都有自己的传承根源,风水学术也是一样。有的人说,为什么要去探索根源,只要所学的风水学术实用就行了,这句话讲的对的但也是不对的。对于极少数的风水研习者来说,实践实战时,没有必要去探索学术的根源,只要学术应用于实践有一定范围的市场就够了。这就是民间先生,文化层次不一定高,运用的学术经验多是经历过数十年师传或自己总结下来的实践操作经验。对于学术的起源与学术真理的根源,基本不会去了解,更谈不上去探求学术,只用实用的学术就是行了,没有必要探索根源本质。 从民间最低层风水氛围中成长的,见过的众多民间先生,往往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水份(虚拟出水的假象),因为人总要面子和名声,总希望自己比别人好,也是善意,能真心坦诚面对自己缺点的并没有几个。 (一)史书记载风水最早成名之著为《宅经》、《葬书》、《撼龙经》《疑龙经》《青囊经》《青囊奥语》《滴滴经》等,后世多有各种书籍出现,也见有多种注解版本。其中的权威人物有郭璞、杨公、静道和尚、曾公、廖公、吴公、徐公、蒋公等等。从人物年代来看,郭公为晋时期人,杨公为唐朝未期人,从人物年代来看及所出的诸多风水著作,在蒋先生未出世之前,风水的流派并不复杂,无非只有两大流派,一种是以郭杨乘生气之说生旺墓学说广为流传,一种是以静道和尚先后天成局破合局广为流传。 郭杨乘生气学说诸经原文所提到的用卦一说,正是静道和尚先后天成局破合局之意。静道和尚的学术流派以《入地眼》一书为代表作,主要是法师晚年讲学的记录,书中记载他于“宋太宗淳化元年(淳化990年—994年)庚寅岁五月,在丰城与人看地。宋太宗至道(995年—997年)元年乙未岁,法师到丰城圣母庵主持过三个月”。《入地眼》一书中记载了法师地理术的师承,其中“水法”、“向法”开篇都提及“衲得邱廷翰仙师门人青衣子日夜讲究,亲相授受”,“他果像老衲能见地下七尺之土吗?”因长老有法眼,能见地下七尺之土,其后徒记录其讲稿,随成《入地眼》。《入地眼》一书记载了风水术是“唐邱廷翰得白鹤仙师传授,唐玄宗时,邱公不识天时,误葬禁穴,获罪于帝,尽焚其书而被囚之,黄巢犯境,天子迁都,杨益在京救出邱公,邱公感恩,将所记之书尽皆录出授之于杨益。黄巢犯乱更甚,杨益遁于江西一带,传徒曾文辿、刘江东,刘传赖布衣”。如此算来,“杨救贫、曾文辿、刘江东、赖布衣”一脉,多是受邱廷翰公学术影响。而静道和尚的“入地眼”一术,师承于邱公之门人青衣子。可见《入地眼》之术有杨、赖学派没有的东西也很正常,毕竟杨益和青衣子不同,杨益是得邱公之书,青衣子是跟着邱公学习的门徒。那么《入地眼》一书中说陈和的《拨砂》,文俊之《催官》是为经典,世人需尊崇之,也是有道理的,想来和杨公风水有共同处,也必有差异。 (二)传承中就有两种完整的学术一直保留着,一种是杨公双山三合四局法全套学术,一种是跟《入地眼》一书内容基本相同的先后天合破局学术。静道和尚师承于邱公之门人青衣子,故术传于宋太宗淳化元年,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于公元960年国号为建隆元年,而宋太宗淳化元年为赵炅为帝即公元 990年。因此静道和尚的先后天成局合破局学说的出现,可以追索至唐未宋朝初期,但此后直到北宋中后期南宋及元明,未见到跟静道和尚学术类似的书籍留传。直到康熙十四年乙卯年,张凤藻所著《地理四弹子》成书,而后六年即辛酉年张延芳再述张凤藻《四弹子》中的一弹子,静道和尚的先后天成局合破局学说再次被人提出。当然从北宋初至清康熙初年的张凤藻那么长的历史车轮中或许会有诸本类似这种学术的书本出现,但现今已找不到所留下的古本。所以这是以静道和尚先后天成局合破局学术的一种流传历史,直到现今从这种学术下的各派学术基本没有延伸的学术,类似星卦先后天学术只有以静道和尚先后天成局合破局为宗。这就是先后天合破局流派有据可查的并上溯至唐未宋初时期的历史传承与根源体系。 (三)杨公双山三合四局长生法根源可以追索到晋代郭璞《葬书》原经文。《葬书》原文诗句中记载“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遐迩。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迹乎冈阜,要如肘臂,谓之环抱。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紧乎形,应忌乎湍激,谓之悲泣。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以返不绝。法每一折,储而后泄,浑浑悠悠,顾我欲流。”从原文中见到无山为朝,而以水为朱雀者,则以明堂之蓄聚为主。故或衰或旺之向,但从形局美好之处而立之,以水为朝,又大忌湍急有声也。衰旺系于形应之言甚兴,故重明之。此朱雀即穴前水也,水在穴前,故亦曰朱雀。源于生气者,水从长生发源也。派于未盛,合诸派之水于冠带临官之位也。朝于大旺者,朝于穴前者帝旺也,故宜立旺向也。泽于将衰者,泽者水蓄之处,病为真衰,衰位犹未全衰,故曰将衰。水既泽于此,则向亦宜朝于此也。一穴之前,衰旺二位,俱可立向,故从其形局之美丽者立之也。 如面南之局,午为丙火之旺向,未为丙火之衰向。当立何向,则观明堂水城。在午则立旺向,在未则立衰向。故曰衰旺系乎形之应于其位也。四谢者,死病墓绝之位,流者去也。以返不绝者,言水既从四谢而去。然绝位为五行受气之乡,故继之以胎养长生,则绝为四谢之终,又为生气之始,是水虽流于四谢墓绝之乡,而实返于生气不绝之所也。故水法又有绝来沐去立生向之局也。生来墓去,则从生而入沐冠,以返不绝也;绝来沐去,则从绝胎而入养冠带帝旺,亦返不绝之局也。此水法之玄妙也。郭氏明明说个朱雀源于生气,则水法明明从向上五行起长生。不知何故,有的门派而从坐山来龙起长生,则非朱雀源于生气,乃玄武源于生气矣。当知穴前皆向其主,水流向上,则水法得不从向上起长生乎。不从向上起长生者,其未曾读葬书抑或读而不解也。后世得者,以水法为最难明之事。即如杨地仙,亦费了多少语言文字,只是悟不尽。而郭氏直指一生气为源,立定衰旺二向,又说一句以返不绝之妙义。只此数言,水法已无剩义矣。 杨公诸经文中更是对双山三合四局长生法做了原文的记载,《天玉经》、《青囊奥语》、《撼龙经》后载的真实案例会图与解说等。直到刘秉忠(1216-1274)生于南宋嘉定九年即赵称帝时期,去世于南宋咸淳十年赵祺为帝时期,那个时期正值南宋亡朝及元朝建国初年。从刘秉忠所写的《平砂玉尺经》序可知,刘秉忠去世之前曾为元朝忽必烈当幕府。其在世时著有《平砂玉尺经》一书承葬书及杨公诸经原文文义细解之书,全书的除了龙穴峦头外,理气主从杨公双山三合四局长生法,这本书也是完全对郭杨风水的一脉相承并作出了细解,此书基于陈希夷所撰《神文通机集》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并自秘于石室中,后刘伯温收陕州而获并解之。赖氏从谦又从而发挥又诸《绍兴大地八钤》、《三十六钤》、《催官篇》,前两种已失,《催官篇》今还留传于世。 蒋大鸿认为刘秉忠所著的《平砂玉尺经》初经所成,一下为宋初之人,一下又为元朝之人,以此认为相隔数百年……。但细细查阅历史王朝年代可知,刘秉忠所生之年确实是南宋嘉定九年,南宋建国于宋高宗赵构即公元1127为元年,南宋亡朝时间为公元1279,而元朝建国于公元1264年,而刘秉忠死于公元1274年,享年五十八岁。在元朝未灭南宋之前刘秉忠是有可能已是忽必烈的幕府,幕府者均多助君王成就帝业,而刘秉忠死时为公元1274年,那时元朝已建国有近十年。所以刘秉忠确实是宋朝人也是元朝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