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22|回复: 0

郭璞与温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7 04: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郭璞与温州

  

  郭璞(276一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为西晋、东晋之际著名学者。曾对温州作出过两大贡献:

  第一,他是一位训诂学者,注释过好几部古籍,《山海经》便是其中一部。《山海经·海内南经》有一条关于温州古地名的记载:“瓯居海中”。郭璞在此条下注:“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歧海中。”此注看似简单,其实已总结了自西汉初年建东瓯国,直至东晋太宁元年置永嘉郡五百多年“瓯”地政区建置的历史。西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越王勾践的后裔驺摇受封为东海王,建都东瓯。武帝时徙东瓯军民于江淮间,国遂亡。昭帝初以东瓯国地为回浦县,旧王都为东瓯乡。东汉永和三年(公元138年)于东瓯乡置永宁县,隶属会稽郡。三国(吴)太平二年析会稽郡东部为临海郡,永宁县也改属临海。

  第二,郭璞以精通卜筮之术闻名于世。《晋书·本传》记述他卜筮灵验之事至多。例如郭璞葬母,筑墓暨阳,离开河水只有百步。有人对他说;这墓离水太近,恐怕不安全。郭璞回答说:这条水不久就要变成陆地的。后来果然沙涨数十里,成了陆地。可见他熟知地理变迁,有预见之明。温州在晋明帝太宁元年决定修建郡城时,恰巧郭璞客寓于瓯,故请他“为卜郡城。”(清光绪《永嘉县志》)。

  郭璞当时登上温州“西郭山”,观看地形,看到九山环列, 好象北斗星座一样,依山控海,形势险要。是建造郡城的好地方。其中华盖、松台,海坛,西郭四山象北斗的“斗城魁”,积谷,冀吉、仁王三山象“斗构”黄土,灵官二山则是辅弼。因此他建议跨山筑城,可长保安逸,因名城为“斗城”。

  郭璞在设计郡城时,还设计在温州城内开凿二十八口水井,作为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以解决城内人民的用水和适应战时的需要。现还存有几口,最著名的是铁井栏街的“铁栏井”。郭璞还说“城内五水配于五行遇潦不溢”。五水即东为伏龟潭,南为雁池,西为浣纱潭,北为潦波潭,中为冰壶潭,潭与河通,注入瓯江,即遇连绵大雨,也不至于满水。

  瓯人为纪念郭璞绘郡城建筑蓝图的重要贡献,把他登临相城的西部山改名为郭公山,并在山下建郭公祠。唐敬宗时温州刺史张又新有题咏:

昔贤登步立神州,气象千年始一浮;
南望群州如列宿,北观江水似龙虬。
天地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http://www.msy8.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